分類
DSE中文應試分享

#002解構學

2020DSE卷二題目三:

農曆新年,一心收到親戚送來的禮物,

一心說:「每年都送來不合用的東西,不送也罷。」

一心的姐姐說:「禮多人不怪。」 

一心的弟弟說:「千里送鵝毛,禮輕情意重。」

各人對送禮都有自己的看法。試以「送禮之我見」為題,寫作文章一篇。


  • 中國大概是最懂得送禮的國度。登門訪客到送禮、佳節慶典要送禮、求職升遷有事所求亦要送禮,快將但凡身患奇疾或是蚊叮蟲咬傷風感冒也要送禮以舒解。又或是另一個情況,以「禮尚往來」作行動綱領,意思是一若開始了文禮的活動,就是一場萬劫不復的「六道輪迴」,必然是你來我往,我硬把禮物塞給你,你又呼天搶地,不把禮物塞給我而絕不死息。以上種種真足可說明中國是源源流長的禮義之邦了。
  • 中國的送禮文化之優越,不只在於送禮名目之繁多與奇趣,更在於中國人深諳送「禮」之道,當以「禮物」為重,然則,送禮不僅是禮節上的表現,更重要是攀關係、買人禮,利用「禮尚往來」的金科玉律,以小博大,又或是借送禮之名,行賄賂之實。
  • 清朝時有一則佳話,每年地方官都要向京官送禮,這個禮物確實是「物輕情義重」只是薄薄的一封信件,信封面更是附庸風雅地寫上「詩三百」、「大洐之數」等古韻文辭,誰不知,拆開信封一看,內裡盡是一疊大清銀票。美其名是地方官心知京城冬日漫長寒冷,特為京官送上敬禮,以慰其苦寒之累,如此堂而皇之,也不過是借送禮之名,行賄賂之實,多麼的聰明!但若然,你作為當時地方官,向京城送禮成了一時之風俗禮節,你又能堅守貞潔,出淤泥而不染,成為無「禮」之人嗎?想一想也知,其甚難也!
  • 箇中原因不就是送禮綁架了人情。與西方契約社會不同,中國自古而來就是一個人情社會,於是社會也簡化成一張網形關係圖,若想由一端暢通無阻地通往另一端,首先是放下買路錢。因此,送禮便是最重要的通行證。人情關係可以被約化,別人對你的親疏,在你有求於人時,選擇答允或拒絕,或在你遭逢危難時,選擇幫助或落石,都在於你先前的經營,而經營就在於禮物的輕重貴賤。於是中國人送禮甚少馬虎,特別是在他要討好某君,或要買某段關係的時候。
  • 現今中國的送禮風氣到達了顛峰,人們皆把「禮」奉若圭臬,偉大民族的復興夢真可謂是近在咫尺,怪不得教人心曠神怡,容光煥發。近年來中國大陸,禮物成為了最奢侈的消費品,甚麼香煙、名酒、手袋,鑽飾,購買者近乎半數都是為了送禮之用。深圳有家長,在兒子上小學的開學天,帶同兩個價值不菲的名牌手袋回校,要送予老師,相信是受孔子脩束之禮所感召,誓要好古人行古;陝西省有中共黨屬企業上司,每年新春所收取之禮品,可折算為近千萬元人民幣;貴州有一農民工,為了擴建家房院子,竟把女兒當成禮品送予當地官員。由此可見,中國人對送禮文化的理解真是出神入化,相信孔子在世也備受感動,讚嘆之曰:「中國是最懂得送禮的國度」。
  • 讀到此處,看官或有感我文字意有所指,誠然,我曲筆寄意,針諷現金中國人的送禮文化。然而,我的確認為中國是最懂得送禮的國度,但所指的中國並非今天禮節淪喪的國度,而是那個行古禮的真正禮義之邦,皆因當時送禮,真是「物輕情義重」,所送的不在於「禮物」,而是送「情」與送「意」。
  • 古人送禮是一件浪漫的事。古時人們羞答含蓄,受禮教熏陶,表達情感要恰到好處,是以寄情於物,以物送情就是最好的情感表現。在眾多情物之中,尤以「折柳相送」最能體現古人送禮之典雅。古人常別離,離別之前,送行者會為遠行之人折枝相送。所謂「折枝」,就是折取路邊的樹枝花草,送給遠行人, 寓意著在離遊上寄取家鄉之物,當那一天思鄉病發作,也有一枝柳一株草可慰解心中的愁苦;從中亦寓意著送行者對他的思念,縱然天各一方,但你我之情誼,不會淡忘。如此一枝柳一株草,皆是隨手之物,但「禮輕情意重」,貴在情,而不在其價值之高低。這才是真正送禮的可貴,而不是當今以禮行賄,或以禮買賣人情關係。
  • 古人送禮是一種善意之舉,在意而物,實是借送禮向人表達一種敬意,或表示願意與他人溝通交流,建立關係。孔子有教無類是因為他教導學生不論其出身貴賤,所謂「自行束脩之禮以上,吾未嘗無誨焉」。孔子所說的束脩之禮不過是數根肉條,並非貴重之物,窮困之學生亦可豁免處理。其實孔子重視的不是「禮物」本身,而是學生願意跟他以禮相待,虛心學習,亦以一顆善良的心與他建立師生關係之情誼。這就是所謂的「禮」,貴在對禮之精神的認同,繼而用行為規範的形式表現之。除此而外,古代邦國之間經常以禮相待,所送之禮皆是當地之特產與民俗,以示兩國之間願意和平相待,開展溝通交流。
  • 進一步來說,今人多會認為「禮尚往來」是社會行賄成風之原由所在。於我而言,此現象只在於今人對古禮的誤讀與扭曲,「禮尚往來」所提倡的,實是送禮不在於「禮物」,應在於「情」和「意」。禮尚往來的意思是,不可對別人有所虧欠,別人送我一物,我應當回贈別人同等價值之物,沒有人能夠從送禮當中獲益,送禮只為了傳情達意。只是今人凡是講回報,人與人之關係成了予求予取的利益交往,失卻善心與本真,可憐吶!
  • 舉目現今世界,送禮之弊病又豈止中國大陸。消費主義橫行,生產商與廣告商渲染虛假需求,甚麼情人節、母親節、父親節全部變成消費送禮的節日,人人只求「禮物」的價值,而不理送禮的「情與意」,可謂是現今人的悲哀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